总数:74 | 当前第4/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17-18-19)
对数坐标图:1.自变量和应变量本身具有对数特性,或应变量取对数后和自变量的关系曲线更能表达两者的关系。   2.当自变量变化很小时,应变量变化很大。很难在一个坐标系上清晰显示曲线特性。 此时用对数坐标表示更好表达两者的关系。此时y轴表达应变量的对数。如lg10,lg100,lg1000...其中10,100,1000就是应变量。 5.3.3 典型环爷的伯德图 5.3.2 开环系统的伯德图 5.3.3 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 5.3.4 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与闭环稳态误差的关系
  1. 2010/3/26
  2. 人气(5534)
  3. 星级(10)
  4. 评论(1)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15-16)
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将序列显示为一组位于 360 度圆上、按类别分组的点。值通过由自圆心测量的点的长度来表示。点离圆心的距离越远,其值越大。类别标签显示在图表的周边上。 5.2.1 典型环节的奈奎斯特曲线 5.2.2 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 5.3 对数坐标图 5.3.3 典型环爷的伯德图 5.3.2 开环系统的伯德图 5.3.3 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 5.3.4 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与闭环稳态误差的关系
  1. 2010/3/25
  2. 人气(6042)
  3. 星级(10)
  4. 评论(1)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13-14)
正反馈回路和非最小相位系统根轨迹 4.6.1 正反馈回路根轨迹 4.6.2 非最小相位系统之根轨迹.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 5.1 频率特性 5.1.1 由传递函数求系统的频率响应 5.1.2 由实验方法求频率特性 5.1.3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2 极坐标图 5.2.1 典型环节的奈奎斯特曲线 5.2.2 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 5.3 对数坐标图 5.3.3 典型环爷的伯德图 5.3.2 开环系统的伯德图 5.3.3 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 5.3.4 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与闭环稳态误差的关系 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1 辐角原理 5.4.2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3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的进一步说明 5.4.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在对数坐标图上的应用 5.5 相对稳定性分析 5.5.1 用奈奎斯特图表示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5.5.2 用伯德图表示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5.5.3 对数幅频特性中频段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 5.6 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5.6.1 开环频率特性中相位裕量与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 5.6.2 闭环频率特性及其特征量 5.6.3 闭环频域特性与时域响应性能指标的关系
  1. 2010/3/23
  2. 人气(6473)
  3. 星级(10)
  4. 评论(0)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11-12)
绘制根轨迹的一般规则.仅根据幅角条件用试探法绘制根轨迹是比较麻烦的,但是如果采用下面介绍的作图规则,就能较方便画出根轨迹.当然作图规则本身也是以幅角条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下面介绍图4-3所示系统的根轨迹作图规则,并设K由0变化到∞。 ⒈. 根轨迹是连续的 当由0连续变化到∞时, 则闭环特征根也一定是相应连续变化的.所以根轨迹也必然是连续变化的。 ⒉. 根轨迹对称于根平面的实轴 闭环特征方程为实系数代数方程。故,当出现复根时必共轭成对出现。因此根轨迹一定是对称于实轴的。所以在画根轨迹时,可只先画出一半, 然后利用对称原理画出另一半。 ⒊.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和条数。
  1. 2010/3/22
  2. 人气(5708)
  3. 星级(10)
  4. 评论(1)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9-10)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图 4.2 绘制根轨迹的数学依据及其性质 4.2.1 开环传递函数的两种表达式 4.2.2 闭环特征方程的几种表达形式 4.2.3 绘制根轨迹的数学依据 4.3 绘制根轨迹的一般规则 4.3.1 绘制根轨迹规则的阐述 4.3.2 绘制根轨迹规则的列表 4.4 例题 4.5 参数根轨迹和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 4.5.1 参数根轨迹 4.5.2 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 4.6 正反馈回路和非最小相位系统根轨迹 4.6.1 正反馈回路根轨迹 4.6.2 非最小相位系统之根轨迹
  1. 2010/3/19
  2. 人气(6683)
  3. 星级(10)
  4. 评论(0)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7-8)
用MATLAB进行暂态响应分析 3.8.1 线性系统的MATLAB表示 3.8.2 传递函数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求法 3.8.3 脉冲响应 3.8.4 求脉冲响应的另一种方法 3.8.5 斜坡响应 3.8.6 系统时域响应的直接求取
  1. 2010/3/18
  2. 人气(5909)
  3. 星级(10)
  4. 评论(1)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5-6)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3.1.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3.1.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3.1.3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3.1.4 劳斯一赫尔维茨(Routh—Hurwitz)稳定判据 3.2 线性系统稳定性的MATLAB判定方法 3.3 控制系统的静态误差 3.3.1 典型输入信号 3.3.2 静态误差和误差传递函数 3.3.3 静态误差系数 3.3.4 动态误差 3.4 控制系统的暂态响应性能指标 3.5 一阶系统暂态响应 3.5.1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5.2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3.5.3 线性定常系统的重要特性 3.6 二阶系统的暂态响应 3.6.1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6.2 二阶系统的暂态响应指标 3.6.3 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 3.7 高阶系统的暂态响应
  1. 2010/3/17
  2. 人气(5839)
  3. 星级(10)
  4. 评论(0)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3-4)
2.5 信号流程图与梅逊公式 2.6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 2.6.1 状态、状态变量及状态空间方程 2.6.2 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描述 2.6.3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结构图和信号流程图 2.6.4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方程之间关系 2.7 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 2.7.1 连续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表示 2.7.2 离散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表示 2.7.3 控制系统的建模 2.7.4 Simulink建模方法一一复杂系统的模型处理方法
  1. 2010/3/15
  2. 人气(7161)
  3. 星级(10)
  4. 评论(1)
自动控制理论教程(1-2)
第一章概论;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一章概论 1.1 控制理论发展综述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1.2.1 开环控制系统 1.2.2 闭环控制系统 1.3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术语 1.4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1.4.1 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1.4.2 恒值控制系统和随动系统 1.4.3 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1.5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和本课程的任务 1.5.1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拉普拉斯变换 2.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和存在定理 2.1.2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2.1.3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2.1.4 有理分式函数的拉普拉斯反变换 2.1.5 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2.2 系统输入一输出的传递函数描述 2.3 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 2.3.1 比例环节 2.3.2 一阶环节 2.3.3 积分和微分环节 2.3.4 二阶环节 2.3.5 时滞环节 2.4 用方块图表示的模型 2.5 信号流程图与梅逊公式 2.6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 2.6.1 状态、状态变量及状态空间方程 2.6.2 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描述 2.6.3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结构图和信号流程图 2.6.4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方程之间关系 2.7 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 2.7.1 连续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表示 2.7.2 离散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表示 2.7.3 控制系统的建模 2.7.4 Simulink建模方法一一复杂系统的模型处理方法 讲师介绍:颜文俊,男,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优化控制、离散事件系统和复杂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现在为浙江大学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 2010/3/12
  2. 人气(14928)
  3. 星级(10)
  4. 评论(17)
流体肌肉(2)Fluidic muscle
气动装置的“流体肌肉”是一个全新的气动驱动器,由Festo公司开发研制。它的仿生肌主要是一个中空的橡胶柱体,内置芳族聚酰胺纤维。如果流体肌肉中充满空气,它的直径扩大、长度减小,从而进行流动的弹性运动。“流体肌肉”的应用使得运动过程不仅在动作、速度和强度上与人体运动相似,而且在灵敏度上也与人体运动相似。“流体肌肉”产生的力是相同体积气缸的七倍。“流体肌肉”坚固耐用,即使是在沙滩或尘埃等极端环境中都可以使用。The pneumatic “fluidic muscle”, a completely new kind of pneumatic drive, is a development by Festo. The bionic muscles consist mainly of a hollow elastomer cylinder embedded with aramid fibres. When the fluidic muscle fills with air, it increases in diameter and contracts in length, enabling a fluid, elastic movement. The use of the fluidic muscle enables motion sequences which approach human movement not only in terms of kinematics, speed and strength, but also sensitivity. The fluidic muscle can exert ten times the force of a comparably sized cylinder, is very sturdy, and can even be used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such as in sand or dust.
  1. 2009/12/4
  2. 人气(7474)
  3. 星级(10)
  4. 评论(0)
总数:74 | 当前第4/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