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49 | 当前第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7)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24
  2. 人气(2350)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8)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24
  2. 人气(2311)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5)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22
  2. 人气(2238)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6)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22
  2. 人气(2374)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3)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16
  2. 人气(2184)
  3. 星级(9)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4)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16
  2. 人气(2484)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1)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15
  2. 人气(2682)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三章:线性系统内部特性(2)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 3.3 能控性、能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矩阵)关系 3.4 对偶原理 3.5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典范分解 稳定性理论 4.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 4.2 李雅普诺夫对稳定性的有关定义 4.3 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据 4.4 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稳定性定理 4.5 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
  1. 2013/5/15
  2. 人气(2314)
  3. 星级(10)
  4. 评论(0)
实验一.倒立摆稳定控制实验
实验名称:倒立摆稳定控制实验 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要求: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本科生以及硕士生的系统建模、模型线性化及控制规律的设计能力、实验动手及计算机仿真能力。在实验中控制不稳定移动的单级及多级倒立摆,使他能够长时间的处于树立的稳定状态,以加深同学们对于倒立摆稳定实验的理解及实验能力。 实验内容与指导思想: 系统建模及模型简化 控制规律的设计 计算机仿真机与控制律的修正 教材及参考资料: 倒立摆稳定实验控制指导书,于晓洲,郭建国,周军,西北工业大学讲义 智能控制导论,周军,西北工业大学出讲义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周凤岐,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线性系统理论,阙志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 2013/5/15
  2. 人气(3073)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一章:绪论(1)
现代控制理论英文名: Modern Control Theory课程类型: 电工学校: 西北工业大学主讲人: 周军!第一章绪论1.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2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1.3 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1.4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 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1. 2013/5/8
  2. 人气(5212)
  3. 星级(10)
  4. 评论(0)
总数:49 | 当前第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