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1445 | 当前第131/145 首页 上一页 ...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 下一页 尾页
电子测量原理(5)
《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电气、通信、自动化及仪器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1章.测量概论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测量标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测量原理,测量方法。 (4)仪器系统的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及其实现,仪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仪器的基本性能及误差表示方法 (5) 测量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发展概况:电子化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虚拟化和网络化
  1. 2009/8/24
  2. 人气(4743)
  3. 星级(10)
  4. 评论(1)
电子测量原理(4)
《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电气、通信、自动化及仪器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1章.测量概论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测量标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测量原理,测量方法。 (4)仪器系统的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及其实现,仪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仪器的基本性能及误差表示方法 (5) 测量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发展概况:电子化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虚拟化和网络化
  1. 2009/8/24
  2. 人气(4815)
  3. 星级(10)
  4. 评论(0)
电子测量原理(3)
《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电气、通信、自动化及仪器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1章.测量概论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测量标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测量原理,测量方法。 (4)仪器系统的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及其实现,仪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仪器的基本性能及误差表示方法 (5) 测量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发展概况:电子化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虚拟化和网络化
  1. 2009/8/24
  2. 人气(5181)
  3. 星级(10)
  4. 评论(0)
电子测量原理(2)
《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电气、通信、自动化及仪器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1章.测量概论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测量标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测量原理,测量方法。 (4)仪器系统的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及其实现,仪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仪器的基本性能及误差表示方法 (5) 测量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发展概况:电子化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虚拟化和网络化
  1. 2009/8/21
  2. 人气(6379)
  3. 星级(10)
  4. 评论(1)
电子测量原理(1)
《电子测量原理》是电子、电气、通信、自动化及仪器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1章.测量概论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测量标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测量原理,测量方法。 (4)仪器系统的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及其实现,仪器的输入-输出特性,仪器的基本性能及误差表示方法 (5) 测量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发展概况:电子化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虚拟化和网络化
  1. 2009/8/21
  2. 人气(7154)
  3. 星级(10)
  4. 评论(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二讲)
ISO 7498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SO 7498,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Basic references model)是OSI 标准中最基本的一个,它从OSI 体系结构方面规定了开放系统在分层、相应层对等实体的通信、标识符、服务访问点、数据单元、层操作、OSI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元素、组成和功能等,并从逻辑上把每个开放系统划分为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七个有序的子系统。所有互连的开放系统中,对应的各子系统结合起来构成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中的一层。这样,OSI 体系结构就由如左示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七个层次组成。各层功能简介:  第一层: 物理层PH (Physical)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DL(Data-link)  第三层: 网络层N (Network)  第四层: 运输层T (Transport)  第五层: 会话层S (Session)  第六层: 表示层P (Presentation)  第七层: 应用层A (Application)查看文字讲义
  1. 2009/8/19
  2. 人气(5986)
  3. 星级(10)
  4. 评论(0)
Keil C51手把手视频教程
Keil Software公司推出的uVision3是一款可用于多种8051 MCU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该IDE同时也是PK51及其它开发套件的一个重要组件。除增加了源代码、功能导航器、模板编辑以及改进的搜索功能外,uVision3还提供了一个配置向导功能,加速了启动代码和配置文件的生成。此外其内置的仿真器可模拟目标MCU,包括指令集、片上外围设备及外部信号等。uVision3提供逻辑分析器,可监控基于MCU I/O引脚和外设状态变化下的程序变量。uVision3提供对多种最新的8051类微处理器的支持,包括Analog Devices的ADuC83x和ADuC84x,以及Infineon的XC866等。 Keil C51 V8.05 为最新汉化版,全中文环境,支持PA51中文单片机汇编,可实现全中文编程、动态子程序库调用、自动汉字字模生成、自动图像数据生成等诸多强大功能。
  1. 2009/8/18
  2. 人气(21587)
  3. 星级(10)
  4. 评论(4)
TV :国家标准GB/T 19760-2008 《CC-Link控制与通信网络规范(第1.2.3.4部分)》发布
作为工业自控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类通信协议,CC-Link(控制与通信网络)技术以其开放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扩展的灵活性为广大用户所共知,并已经列入IEC61158国际现场总线系列标准。目前,在国内CC-Link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采矿、汽车制造、轮胎、冶金、造纸及基础设施包括石油管线、污水处理、地铁等工业领域,很多高等院校、厂矿、企事业单位也在从事CC-Link兼容产品的开发工作,并有多种国内企事业单位的CC-Link兼容产品通过测试和批量生产。因而国内自动化产品用户、生产企业迫切希望将CC-Link协议规范尽早以我国标准的形式规范化,以指导企业的开发、生产、测试及产品的应用。 为此,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SAC/TC124)秘书处,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程序的有关规定,在2005年5月已转化实施的CC-Link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基础上,列入升级修订计划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并获批准立项,计划编号:20080642-T-604。经SAC/TC124秘书处与有关单位协商,于2007年9月20日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中海油、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CC-Link协议规范标准起草工作组。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将最新的CC-Link协议规范转化成国家标准。2007年10月完成规范标准全部初稿。2008年完成了国家标准所需的起草、审查和报批工作。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最终审查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批准发布,2009年6月1日实施。 该标准正式批准后,SAC/TC124秘书处与有关单位协商,定于2009年3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家标准GB/T 19760-2008《CC-Link控制与通信网络规范(第1.2.3.4部分)》发布会,同时宣讲该系列标准(第1部分:CC-Link协议规范;第2部分:CC-Link的实现;第3部分:CC-Link行规;第4部分:CC-Link/LT 协议规范)相关内容。
  1. 2009/7/25
  2. 人气(11280)
  3. 星级(10)
  4. 评论(0)
实况转播(1):国家标准GB/T 19760-2008 《CC-Link控制与通信网络规范(第1.2.3.4部分)》发布会
作为工业自控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类通信协议,CC-Link(控制与通信网络)技术以其开放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扩展的灵活性为广大用户所共知,并已经列入IEC61158国际现场总线系列标准。目前,在国内CC-Link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采矿、汽车制造、轮胎、冶金、造纸及基础设施包括石油管线、污水处理、地铁等工业领域,很多高等院校、厂矿、企事业单位也在从事CC-Link兼容产品的开发工作,并有多种国内企事业单位的CC-Link兼容产品通过测试和批量生产。因而国内自动化产品用户、生产企业迫切希望将CC-Link协议规范尽早以我国标准的形式规范化,以指导企业的开发、生产、测试及产品的应用。 为此,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SAC/TC124)秘书处,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程序的有关规定,在2005年5月已转化实施的CC-Link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基础上,列入升级修订计划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并获批准立项,计划编号:20080642-T-604。经SAC/TC124秘书处与有关单位协商,于2007年9月20日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中海油、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CC-Link协议规范标准起草工作组。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将最新的CC-Link协议规范转化成国家标准。2007年10月完成规范标准全部初稿。2008年完成了国家标准所需的起草、审查和报批工作。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最终审查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批准发布,2009年6月1日实施。 该标准正式批准后,SAC/TC124秘书处与有关单位协商,定于2009年3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家标准GB/T 19760-2008《CC-Link控制与通信网络规范(第1.2.3.4部分)》发布会,同时宣讲该系列标准(第1部分:CC-Link协议规范;第2部分:CC-Link的实现;第3部分:CC-Link行规;第4部分:CC-Link/LT 协议规范)相关内容。
  1. 2009/7/13
  2. 人气(7438)
  3. 星级(10)
  4. 评论(3)
Equipment Operations Module2.1 Upgrade
Teacher:Eric Enet Principal Instructor(主讲) Agenda(议程): Module1:Introduction(绪论) *Section1:Course Introduction *Section2:Software and Hardware Requirements *Section3:Preparing to Upgrade Module2:Installation(安装) *Section1:Production Server *Section2:Development Components Module3:Licensing(许可) *Section1:Licensing(许可) Module4:Conclusion(结论) *Section1:Summary(概要) *Section2:Additional Resources(更多资料)
  1. 2009/7/13
  2. 人气(5955)
  3. 星级(10)
  4. 评论(0)
总数:1445 | 当前第131/145 首页 上一页 ...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