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591 | 当前第38/60 首页 上一页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下一页 尾页
信号分析与处理(16)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时域离散信号——序列 3.1.1序列及其表示 3.1.2序列的基本运算 3.1.3几种常用的序列 3.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模拟 3.2.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2.2离散系统的模拟——运算结构图 3.3离散系统的时域解 3.3.1迭代解法 3.3.2通解与特解法 3.4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零输入响应 3.4.2零状态响应 3.5序列的Z变换和Z反变换 3.5.1 Z变换定义及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5.2 Z变换的收敛域 3.5.3常用序列的Z变换 3.5.4 Z变换的性质 3.5.5 Z反变换 3.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3.6.1用Z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6.2用Z变换描述离散系统特性 3.7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7.2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3.8小结
  1. 2010/7/3
  2. 人气(4795)
  3. 星级(10)
  4. 评论(0)
信号分析与处理(15)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时域离散信号——序列 3.1.1序列及其表示 3.1.2序列的基本运算 3.1.3几种常用的序列 3.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模拟 3.2.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2.2离散系统的模拟——运算结构图 3.3离散系统的时域解 3.3.1迭代解法 3.3.2通解与特解法 3.4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零输入响应 3.4.2零状态响应 3.5序列的Z变换和Z反变换 3.5.1 Z变换定义及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5.2 Z变换的收敛域 3.5.3常用序列的Z变换 3.5.4 Z变换的性质 3.5.5 Z反变换 3.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3.6.1用Z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6.2用Z变换描述离散系统特性 3.7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7.2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3.8小结
  1. 2010/6/30
  2. 人气(4450)
  3. 星级(10)
  4. 评论(0)
信号分析与处理(14)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时域离散信号——序列 3.1.1序列及其表示 3.1.2序列的基本运算 3.1.3几种常用的序列 3.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模拟 3.2.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2.2离散系统的模拟——运算结构图 3.3离散系统的时域解 3.3.1迭代解法 3.3.2通解与特解法 3.4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零输入响应 3.4.2零状态响应 3.5序列的Z变换和Z反变换 3.5.1 Z变换定义及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5.2 Z变换的收敛域 3.5.3常用序列的Z变换 3.5.4 Z变换的性质 3.5.5 Z反变换 3.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3.6.1用Z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6.2用Z变换描述离散系统特性 3.7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7.2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3.8小结
  1. 2010/6/29
  2. 人气(4538)
  3. 星级(7)
  4. 评论(0)
信号分析与处理(13)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时域离散信号——序列 3.1.1序列及其表示 3.1.2序列的基本运算 3.1.3几种常用的序列 3.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模拟 3.2.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2.2离散系统的模拟——运算结构图 3.3离散系统的时域解 3.3.1迭代解法 3.3.2通解与特解法 3.4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零输入响应 3.4.2零状态响应 3.5序列的Z变换和Z反变换 3.5.1 Z变换定义及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5.2 Z变换的收敛域 3.5.3常用序列的Z变换 3.5.4 Z变换的性质 3.5.5 Z反变换 3.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3.6.1用Z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6.2用Z变换描述离散系统特性 3.7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7.2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3.8小结
  1. 2010/6/27
  2. 人气(4700)
  3. 星级(10)
  4. 评论(0)
西门子SINUMERIK 828D操作指南(1)
硬件Tutorial 1 SINUMERIK Operate!西门子最新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紧凑型机床的强大数控系统SINUMERIK 828D,其总体性能介于SINUMERIK 802D sl 与SINUMERIK 840D 之间。系统支持各种车、铣机床的应用。可选水平和垂直面板布局,同时可与两个系统性能等级自由组合,进而满足不同安装形式和不同性能机床的需要。该系统功能强大且操作简单。集成了智能的坐标转换,高效的刀具管理以及80位浮点数纳米计算精度 (NANOFP) 等一系列过去仅用于高档数控系统的高级功能。系统支持各种图形编程及高级语言指令,还可使用 ISO 编程指令。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可以方便地在系统上切换,中文还可以应用于刀具名称和程序注释等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用户的需要。功能: 可配置最大轴数:车床版8轴 / 铣床版6轴 刀具管理功能可以管理256个刀具和512个刀沿 ShopMill / ShopTurn 工步式编程,针对单件小批量加工的快速编程方式(选项) programGUIDE 编程向导,针对大批量生产的灵活、高效的编程方式 ISO 语言编译器,兼容各种编程语言 动态前馈控制和温度补偿功能 PLC梯形图最大步数24,000 内置PLC梯形图查看器和编辑器,可在线进行简单的梯形图编辑 最多可接5个PP 72/48D 纯数字模块或 PP 72/48D 2/2A 数字模拟混合模块 360 个数字输入 / 240个数字输出,10 个模拟输入 / 10个模拟输出 A、B、C样条插补(选项) 3D图形模拟(选项)
  1. 2010/6/25
  2. 人气(21864)
  3. 星级(8)
  4. 评论(0)
信号分析与处理(12)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时域离散信号——序列 3.1.1序列及其表示 3.1.2序列的基本运算 3.1.3几种常用的序列 3.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模拟 3.2.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2.2离散系统的模拟——运算结构图 3.3离散系统的时域解 3.3.1迭代解法 3.3.2通解与特解法 3.4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零输入响应 3.4.2零状态响应 3.5序列的Z变换和Z反变换 3.5.1 Z变换定义及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5.2 Z变换的收敛域 3.5.3常用序列的Z变换 3.5.4 Z变换的性质 3.5.5 Z反变换 3.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3.6.1用Z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6.2用Z变换描述离散系统特性 3.7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7.2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3.8小结
  1. 2010/6/25
  2. 人气(4286)
  3. 星级(10)
  4. 评论(0)
信号分析与处理(11)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时域离散信号——序列 3.1.1序列及其表示 3.1.2序列的基本运算 3.1.3几种常用的序列 3.2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模拟 3.2.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2.2离散系统的模拟——运算结构图 3.3离散系统的时域解 3.3.1迭代解法 3.3.2通解与特解法 3.4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4.1零输入响应 3.4.2零状态响应 3.5序列的Z变换和Z反变换 3.5.1 Z变换定义及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5.2 Z变换的收敛域 3.5.3常用序列的Z变换 3.5.4 Z变换的性质 3.5.5 Z反变换 3.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3.6.1用Z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3.6.2用Z变换描述离散系统特性 3.7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7.2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3.8小结
  1. 2010/6/9
  2. 人气(4758)
  3. 星级(10)
  4. 评论(0)
EtherCAT协会参展视频
EtherCAT使网络性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借助于从站节点中的FMMU和网络控制器主站的直接内存存取,协议的处理过程完全在硬件中完成。整个协议的处理过程都在硬件中得以实现,因此,完全独立于协议堆栈的实时运行系统、CPU 性能或软件实现方式。1000个I/O的更新时间只需30 µs。单个以太网帧最多可进行1486字节的过程数据交换,几乎相当于12000个数字输入和输出,而传送这些数据耗时仅为 300 µs. 100个伺服轴的通讯也仅为100µs。在此期间,系统更新带有命令值和控制数据的所有轴的实际位置及状态,分布时钟技术使轴的同步偏差小于1微秒。而即使是在保证这种性能的情况下,带宽仍足以实现异步通讯,如TCP/IP、下载参数或上载诊断数据。 超高性能的EtherCAT技术可以实现传统的现场总线系统无法迄及的控制理念。例如,以太网系统现在不仅可以处理速度控制,也可用于分布式驱动的电流控制。巨大的带宽可以实现每个数据信息与其状态信息同时传输。EtherCAT使通讯技术和现代工业PC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相适应,总线系统不再是控制理念的瓶颈,分布式I/O可能比大多数本地I/O接口运行速度更快。 EtherCAT取代PCI 由于主板集成了以太网卡,用于接口卡的插槽不再是必要条件。随着PC组件急剧向小型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工业PC的体积日趋取决于插槽的数目。而快速以太网的带宽和EtherCAT通讯硬件的过程数据长度则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IPC 中的传统接口现在可以转变为集成的EtherCAT接口端子。除了可以对分布式I/O进行编址,还可以对驱动和控制单元以及现场总线主站、快速串行接口、网关和其它通讯接口等复合系统进行编址。即使是其他无协议限制的以太网设备变体,也可以通过分布式交换机端口设备进行连接。由于一个以太网接口足以满足整个外围设备的通讯要求,因此,这不仅极大地精简了IPC主机的体积,而且也降低了IPC主机的成本。
  1. 2010/6/1
  2. 人气(5479)
  3. 星级(10)
  4. 评论(0)
EtherCAT 功能原理示意Functional Principle
EtherCAT技术突破了其他以太网解决方案的系统限制:通过该项技术,无需接收以太网数据包,将其解码,之后再将过程数据复制到各个设备。EtherCAT从站设备在报文经过其节点时处理以太网帧:嵌入在每个从站中的FMMU(现场总线存储管理单元)在帧经过该节点时读取相应的编址数据,并同时将报文传输到下一个设备。同样,输入数据也是在报文经过时插入至报文中。整个过程中,报文只有几纳秒的时间延迟。 主站方面也非常经济,商用的标准网卡(NIC)或任何主板集成的以太网控制器可以用作硬件接口。这些接口的共性就是数据通过DMA(直接内存读取)传输至PC,即网络读取时无需占用CPU资源。 协议 EtherCAT协议在以太网帧内采用官方指定的以太类型。采用这种以太类型即可允许在以太网帧内直接传输控制数据,而无需重新定义标准以太网帧。该以太网帧可由多种子报文组成,每个子报文服务于逻辑过程映像区的特定内存区,该区域最大可达4GB。数据序列是独立于物理顺序的,所以以太网端子模块的编址可以随意排序。从站之间的广播,多播和通讯也可得以实现。 当EtherCAT组件与主站控制器运行在同一个子网,或者在控制软件直接读取以太网控制器时,可以使用以太网帧直接传输数据。 然而,EtherCAT不仅限于单个子网的应用。EtherCAT UDP将EtherCAT协议封装为UDP/IP数据报文,这就意味着,任何以太网协议堆栈的控制均可编址到EtherCAT系统之中,甚至通讯还可以通过路由器跨接到其它子网中。
  1. 2010/5/28
  2. 人气(6941)
  3. 星级(10)
  4. 评论(0)
第06讲中断与定时器(下)_手把手教你学单片机之AVR入门篇
中断与定时器,手把手教你学单片机之AVR入门篇!定时器的概念:8位定时/计数器的模型 1个8位长度计数寄存器,可以对其进行读写 1个时钟输入端口,计数寄存器对时钟输入端口的时钟脉冲个数进行加1计数,即每来一个时钟脉冲,寄存器的数值自加1 如何实现精确定时? 给计数寄存器设定初值n0 给时钟输入端口输入一个频率精确的方波方波周期为t0 计数器计数到256时定时器溢出,时间间隔为: △T = (256 – n0) ×t0 定时器溢出时可以产生中断
  1. 2010/5/24
  2. 人气(4787)
  3. 星级(10)
  4. 评论(0)
总数:591 | 当前第38/60 首页 上一页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下一页 尾页